新闻动态

《地球科学》出版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专辑

发布人:程鹏发表时间:2019-05-28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 今年是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我校前身-北京地质学院老领导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为缅怀先生科学爱国、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崇高精神,我校主办的《地球科学》杂志精心策划和组织,并于2019年第5期出版了纪念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专辑。

  专辑开篇介绍了马杏垣院士的生平简介以及学术贡献,回顾了马杏垣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一生,以及他主编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和领导完成的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对国际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所作的卓越贡献。

  马杏垣院士的研究生、校友温家宝同志撰写《纪念马杏垣先生》,谈到“我以这篇文章,纪念我的老师马杏垣先生,以表达我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嵩山是我师,我是嵩山友! 群山是我师,我是群山友。这是马杏垣老师一生的写照”。

  专辑同时刊出了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内构造领域知名学者的文章。

  李廷栋院士的文章《关于发展洋板块地质学的思考》,提出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和地质学方法,对造山带俯冲增生杂岩带、蛇绿岩带等大洋岩石圈板块地质建造、结构构造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洋盆向大陆转化的原始弧性质和前弧火成岩组合及洋陆转换过程,为建立和发展洋板块地质学奠定科学基础。

  许志琴院士撰写的《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探讨》,揭示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到岩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富含锂-铯-钽型(LCT)型伟晶岩的生成和锂族元素的富集。

  张国伟院士撰写的《关于大陆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考与讨论》,指出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大陆构造中的不足之处,通过长期大陆构造研究实践并利用国内外大陆造山带的6个例子,提出在深化板块构造理论的同时,探索和创建大陆构造理论体系。

  任纪舜院士撰写的《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指出秦岭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与扬子2个小陆块间逆冲-叠覆造山作用;认为上地壳这一从低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的构造系统,是印支造山期间,南秦岭-大别山的上地壳以下地壳顶部为主剪切滑动面,多层次剪切作用造成的。

  莫宣学院士撰写的《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简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指导意义;指出岩浆作用实质上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岩浆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通过众多研究实例,重点讨论了岩浆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杨树锋院士撰写的《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通过下扬子地区晚奥陶世到志留纪沉积序列的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沉积盆地的性质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沉积盆地发育与造山带隆升剥蚀之间的关系。

  专辑中,同时刊发了李东旭、万天丰、索书田、潘桂棠、李舜贤、邢集善、舒良树、张泽明、许文良、徐锡伟、肖文交、王国灿、张进江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

  专辑由《地球科学》主编赖旭龙教授邀请金振民院士和颜丹平教授作为特邀主编进行组稿,他们在组稿、审稿和编辑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努力,同时得到广大构造地质学专家撰文的支持和审稿帮助。2019年5月24日,该专辑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纪念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发行,得到参会代表和嘉宾一致好评。(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