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号-5号,第19届青藏年会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校长助理、《地球科学》中英版执行主编蒋少涌、期刊社社长王淑华一行6人参会。会前,编辑部先是与该校学术期刊中心进行交流,随后走访了许强教授团队、新能源工程系,并与参加第19届青藏年会的青年编委座谈。
1月2日上午,编辑部在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学术期刊中心相关领导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明才,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寰,学术期刊中心副主任张廷斌、研究生院副院长邹灏以及各期刊编辑部负责人、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首先,副校长侯明才对编辑部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共同探讨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促进双方期刊事业的合作与进步。随后,期刊中心主任黄寰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期刊的基本情况、办刊思路、发展举措、期刊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的工作计划。
蒋少涌介绍了地大期刊社的基本情况,并以《地球科学》中英文版为例详细介绍了两刊在编委会建设、新媒体融合、学术传播平台搭建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两刊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他表示,两家出版单位的办刊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希望通过深入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期刊向国际化、数字化迈进,进一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会议期间,双方还围绕期刊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优质稿源吸引、编委团队作用发挥、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下一步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提供了思路。
1月2日下午,编辑部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许强教授团队座谈,地质与岩土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董秀军、土木工程系副主任曾鹏,以及团队骨干吉锋教授、易小宇研究员出席座谈。
会议由董秀军副主任主持,首先他对编辑部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人员构成。随后,团队骨干吉锋教授、易小宇研究员、曾鹏教授先后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在土木工程和地质工程两个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表示西部交通廊道工程和储水蓄能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将是团队未来的工作重点。
两刊执行主编蒋少涌教授表示,许强教授团队作为国重在国土防灾减灾和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领域的核心力量,一直是《地球科学》中英文两刊的重点关注、追踪对象,而且双方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22年就川藏交通廊道工程成功出版过1期高质量专辑,并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的热点成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继续推出系列高质量专辑。
紧接着,编辑部走访了能源学院的新能源工程系,新能源工程系主任左银辉教授和科研骨干、两刊青年编委姜光政研究员出席座谈。
会议由新能源工程系主任左银辉教授主持,首先他对编辑部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院下辖各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和主攻方向。随后,姜光政研究员详细了新能源工程系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年来团队在理论地热和应用地热两个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并表示团队未来将在建立地热数据库与观测网、揭示青藏高原热-构造模式、突破地热资源探测技术以及建立技术与工程示范带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两刊执行主编蒋少涌教授表示,新能源特别是地热能,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诸多优势,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地球科学》中英文两刊的重点关注领域;新能源工程系虽然组建不久,但在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下,汇聚了一批科研实力雄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希望双方能够加强交流,特别要发挥青编的纽带作用,多为两刊推荐前沿研究成果,两刊也会为其提供绿色通道,助力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影响力提升。
最后,编辑部与参加第19届青藏年会的青年编委进行了座谈,成都理工大学青编郎咸国教授、郎兴海教授、张岩研究员、姜光政研究员、程猛研究员、于成龙研究员、陈欣阳研究员、黄涵宇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亮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黄河研究员出席座谈。
执行主编蒋少涌教授首先介绍了两刊的发展近况以及在2024年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特别是在国内科技期刊界的“国家队”——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遴选中,两刊首次携手入选,并强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座青编的鼎力支持。随后,常务副主编王淑华编审介绍了两刊来年的工作重点和具体发展目标,指出期刊影响力的持续提升来之不易,希望各位青编持续关注期刊发展、加强责任感,并把工作落到实处,助力期刊顺利达成发展目标。
会议期间,各位青编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讨论了下一步的组稿和撰稿计划,并就选稿方向调整、出版流程优化、宣传推广平台建设等方面向编辑部提供了诸多有益建议,为下一步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