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聚焦国家发展需求,强化地学融合发展——2025年第二届地球科学融合发展前沿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人:程鹏发表时间:2025-04-22点击:

2025年4月18至19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地球科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两刊编委会及编辑部承办的"第二届地球科学融合发展前沿论坛"在南望山校区东区新综合楼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聚焦国家发展需求,强化地学融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包括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0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出席活动开幕式。

4月18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力哲教授主持。他在欢迎辞中指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双碳战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地球科学正面临"三深一系统"(深地-深空-深海+地球系统)的学科发展新格局。论坛特邀院士专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地球系统科学前沿展开研讨,着力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

校长李建威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论坛旨在搭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理论原始创新、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交流平台,对地球科学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已构建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星科学的地球系统科学体系,其中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环境生态学跻身全球前1‰。他期待与会专家通过深度交流,为推进地球科学跨界融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破解资源环境难题贡献智慧,并恳请各位院士专家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给予指导。

《地球科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在开幕辞中,系统回顾了两刊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灾害防治等重大挑战亟需地球科学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交叉融合。他特别致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学术期刊中心等协办单位,以及全体报告人和会务团队的辛勤付出。

大会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周卫健院士揭示了化石源CO₂示踪技术对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革新价值;郭华东院士阐释了大数据与空间信息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突破;沈树忠院士建立了地球系统演变的高分辨率标尺体系;郑永飞院士创新提出汇聚板块边缘的跨圈层物质循环模型;李献华院士与蒋少涌教授团队解析了关键金属成矿的同位素示踪机理。这些成果集中展现了多学科协同创新对地球科学知识体系的重构力量。

4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的十大专题研讨,系统构建了"深时过程-当代响应-未来预测"研究链:地球生物学专题揭示生命演化密码,地下水生态修复专题破解环境治理难题,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专题筑牢安全防线,地学知识图谱专题驱动科研范式变革,贯通"资源保障-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多维需求。专题研讨期间,专题召集人向本次论坛征稿环节中获优秀论文的六位作者张苗、殷志强、张宓、戴润生、彭嘉鈺、卢宽等颁发了证书。

会议期间,300余位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度交流,既获取学科前沿动态,更促成了多项合作意向。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推动了地球科学多学科协同创新,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通讯员/单超 摄影/张睿、朱康钰)。


论坛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李建威开幕欢迎辞

《地球科学》《Journal of Earth Science》两刊主编王焰新开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王力哲主持开幕式

大会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中强教授、唐辉明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专题一:地球生物学

专题二:战略性关键矿产

专题三:能源地质

专题四:跨圈层物质循环与效应

专题五:现代与古海洋地质过程和产物

专题六:地理环境与全球变化

专题七:重特大地震、海啸、火山灾害机理与综合减灾

专题八:重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及重大地质工程实践

专题九:地下水安全以及环境污染与修复

专题十:数据-模式驱动的地球科学知识发现